我是1980年上兰大的,当时只有16岁。本来我是报考北大、上外的,因为年纪小,母亲动用了一点特殊关系把我留在了兰大。但我不会后悔上兰大。
因为父亲、伯父都在兰大任教,我对兰大有特别亲切的感觉,像半个家似的。70、80年代的时候,因为支援大西北,也因为“文革”时期不少优秀教师滞留在兰大,兰大的师资力量相当雄厚。而且兰大也注重改革,像我上的外语系在我上大一时就请了外教,算是比较早的。这对开拓眼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我毕业分配到新华社,同时分进去三十多个英语专业的大学生,北外、上外、北大这些名牌大学出来的不少,大家互相交流,我自己感觉不错,没觉得水平比别人差多少。
因为地处西北,兰大的名气相对来说较小。我跟人家说我来自兰大,总有人觉得我念错了字,应该是“南大”。这时候我就会很认真地跟别人说明,而且要列举数据、事实。可以说很好胜,很捍卫兰大的名誉。这是兰大人的一种心态,不愿意别人瞧不起他们。
兰大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历史,出了不少人,像《读者》就是兰大的一帮人创办的。兰大在冰川冻土、沙漠治理、现代物理、量子力学等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。从名声、资源、经费等方面来看,兰大力量相对单薄,不可能有很大的手笔,但兰大一直孜孜不倦地想尽一切办法靠近国家的前沿。今天的兰大在师资力量上有所流失,生源也不像原先那样广泛,局限在了西北地区,多多少少会影响质量、实力。可以说,实力是有的,但对外形象的包装、宣传不够。实际上西部高校都面对同样的问题。
兰大的校园环境不错,在西北这种飞沙走石的环境中是很少见的,是兰州老百姓的一个景点。而兰大的存在在西北绝对是非常非常必要的,如果没有兰大,很多学生就会失去成长的机会。
(水均益:中央电视台主持人,1980-1984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外语系)